指标 |
指标内涵 |
等级标准 |
评估等级 |
A |
C |
A |
B |
C |
D |
Ⅰ
专
业
的
社
会
需
求
(25分) |
1.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有特色。 |
深刻分析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均适应社会需求,专业培养方向特色明显。 |
对社会需求分析不够深刻,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反应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方向的特色不够明显。 |
|
|
|
|
Ⅱ
师
资
队
伍
(25分) |
2.数量满足教学需要,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带头人作用明显。 |
专业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职称结构合理,学历水平较高,且70%以上教师学科背景与该专业一致。专业带头人近三年来主要承担与该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学,且教学水平高;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省(及以上)级科研项目,学术水平高,在专业建设上作用明显。 |
专业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尚需引进人才。50%以上教师学科背景与该专业一致。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尚可。教学团队带头人近三年来部分承担该专业的课程教学,且教学水平较高;有与本专业相关的校级科研项目。 |
|
|
|
|
3.整体科研水平高,具备承担各级课题的能力,成果显著 |
大多数教师参加省(部)及以上级别的科研课题研究,具备承担各级科研课题的能力。教师队伍80%的人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背景,能够较好的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 |
整体科研水平一般。具备承担校级及其以上科研课题的能力。教师队伍中50%的人有较丰富的实践背景。 |
|
|
|
|
Ⅲ
教
学
基
本
建
设
(30分) |
4.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清晰,教学方法、手段先进,效果好 |
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思路正确,反映出先进的
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效果明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校级教改立项。 |
教学计划能基本上体现培养目标。但尚存在较明显的缺欠。已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效果一般,尚无校教改立项。 |
|
|
|
|
5.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 |
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时)的15%(人文社科类)或25%(理工农医类)。重视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专业实验室已基本建成,能够保证专业教学的需要。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有力,且效果明显。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 |
15%(人文社科类)或25%(理工农医类)。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的效果不甚明显;专业实验室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刚起步。 |
|
|
|
|
6.新专业经费投入措施有力、落实到位 |
新专业的建设经费投入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落实到位。能够满足新专业建设的需要。教学经费充足。 |
新专业的建设经费投入有计划、尚有小部分未到位教学经费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
|
|
|
|
Ⅳ
教
学
管
理
和
教
学
效
果
(20分) |
7.建立并认真落实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督制度 |
有健全的教学规章制度,教学质量监督保障措施得力,执行效果好。教学文件(包括教材、大纲和教学过程材料)完整,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
有健全的教学规章制度,教学文件不全,教学过程不够严谨。 |
|
|
|
|
8.实施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教学效果好 |
实施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措施得力,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考试试题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试卷质量高,考试总结认真。考试结果能反映教学效果好。 |
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方面虽有文件规定,但落实不够,效果不明显,学生基本满意。试题的内容覆盖面和在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和提高素质方面尚有明显不足。教学效果尚有待提高。 |
|
|
|
|